2022年12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五校联盟博士生学术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众多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分享了各自优秀的科研成果。此次会议分为五个专题,主要围绕理论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物理、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微结构材料,光、电、声、热器件物理;天体物理等主题作报告。
本中心闻海虎教授指导的博士生何成平和戴耀民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周小祥分别做了题为“(Cu,C)Ba2Ca3Cu4O11+δ中低各向异性度和高不可逆场的关键因素”和“Optical Studies of the Charge Density Wave and Electronic Correlation in CsV3Sb5”的口头报告,并获得了“口头报告三等奖”。
何成平同学的报告首先介绍了铜氧化物超导体中不可逆线的重要意义,它是区分磁化曲线是否可逆的分界线,对于超导材料的应用至关重要,不可逆线越高,超导体的应用前景越好。然后介绍了在(Cu,C)-1234中发现了液氮温区最高不可逆线,并找到了其中的关键因素,即电荷库层中的CuO链加强了c方向电子运动的相干性,从而使得各向异性度减小,不可逆场增大。这一发现可以推广到其他铜氧化物超导体中去,从而促进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强电应用。相关工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4, eaau0192 (2018)】,【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5, 025004 (2022)】和【Materials Today Physics 29, 100913 (2022)】。
周小祥同学的报告首先介绍了最近新发现的Kagome金属CsV3Sb5,该材料展现出电荷密度波、超导电性以及拓扑非平庸的Dirac能带,迅速引起凝聚态物理界的广泛关注。然后介绍用红外光谱的手段探究其中电荷密度波的驱动机制,并发现电荷密度波能隙只在费米面M点附近的鞍点处打开,而与Γ点处的电子能带无关,因此电荷密度波很可能是由M点的鞍点之间的嵌套驱动。该工作揭示了Kagome金属CsV3Sb5中电荷密度波的可能驱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其中的电荷密度波以及超导电性提供了参考。相关工作以Letter的形式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B 104, L041101 (2021)】。